生活里的电影感时刻 | 电影美学与写作工作坊
在7月份电影美学与写作的工作坊里,我迎来了一群爱看电影的孩子们。他们有的是《星球大战》系列的骨灰级粉丝,对影片的特效和配乐熟稔于心;有的是克里斯托弗·诺兰的爱好者,《盗梦空间》《星际穿越》刷过好几遍;有的也会去看爱情片,会跟我分享《泰坦尼克号》的回忆式叙述方式,也会脱口而出《乱世佳人》里面的经典台词。
当然,也会有一些孩子喜欢走进电影院,去看最新的院线片。自然地,他们会跟我透露出一丝遗憾。因为疫情,电影院在不断地被“关门”,这是事实。在我们的工作坊里,这份遗憾得以稍稍缓解。大家带着各自的生活与观影经验来到这里,互相交流碰撞,带劲地分享自己脑海里那些深刻的镜头。
我也带着“安利”的心态,和他们一起拥抱那些曾经让我触动的经典电影片段,一起用心灵去体悟、去共情他人与世界,也一起去细读那些片段中的视听语言(景别、空镜头、配乐、音效和色彩),打开写作的多种思路与可能。
在工作坊中,我交给他们绝对的自由。让他们释放出自己的导演欲。
我们一起讨论电影中最基本的景别,看看那些著名的导演是如何通过景别的切换来完成故事的叙述。在观看电影《天堂电影院》中阿尔弗雷多送别托托的片段之前,我故意先请他们想一想,“如果让你们拍摄一个送别的场景,你们会怎么拍呢?”
程可:我的第一个镜头会拍摄到站的火车以及车门打开后上车下车的人。
艺馨:我会把第一个镜头给到站台的时刻表,继而拍来来往往的人,拍坐着等待的人,拍一种时间的流逝。
牧野:我会用大特写去拍眼睛,再去拍鞋子和腿部,拍出动作的迟疑。继而拍一个大全景,完全淹没在人群中的那种大全景。是消失了的感觉。
嘉怡:我会先把镜头对向外面的天空,再慢慢转移到车站内部和送别的人。
吴迪:我会拍两个人拥抱,这两个人是静止的,但周围人来人往。我会拍朋友上了火车,挥手的镜头。再转向送行的人,他看着车慢慢远去,呆住了。再转到车厢里的人回到座位,有一种失落。
朱塞佩 ·托纳多雷《天堂电影院》
等大家分享完,我们再一起去看电影的片段。孩子们会发现,他们的叙述已然充满了镜头感,而且和导演的想法是很相似的。影片的片段,也会让他们联想到自己和朋友分离,或是在车站送别他人的经历。我想,这大概就是电影的性感之处。不同的“送别”,却能牵连起不同时空下相似的情感记忆。
再比如,我们也会在工作坊中一起讨论电影中的声音设计,一起想一想如何通过声音听出人物的性格和身份。我问道“如果一个喝着饮料的反派角色要出场了,你觉得会听到什么声音呢?”
品合:喝饮料的咕噜咕噜的声音,再加上一丝狞笑。他的手边会有把刀,他的手从大刀上抹过的金属声。
程可:喝完饮料后,他会哈出一口气,再把杯子重重地砸在桌子上的声音。
睿恒:搅动饮料,杯中冰块碰撞的声音。或许还有他自言自语的声音。轻蔑的笑,或是冷哼一声。
章珂:吞咽的声音,轻微的脚步声,枪上膛的声音。
嘉怡:他喝完饮料砸吧嘴的声音,抽烟的声音以及把烟磕到烟灰缸的声音。
思齐:反派的手或许一直在敲打桌面,脚也在不停抖动。
孩子们简练的描述,竟营造出了一种让人浑身不安的感觉。那些我们平时听惯了的声音,一下子变得可怕、陌生,甚至邪恶起来。我暗想,这些孩子们颇有导演达里奥的气质呀。能够从日常熟悉的事物里带出出一种冷静的紧张。
工作坊结束后,如肩抗摄影机一般,他们执笔写下了生活里那些充满电影感的时刻。
以“特写”的方式进入写作,用动人的细节描写
品合呈现出了姥姥给自己做早饭的时刻:
那是一个早晨,屋外的太阳刚刚升起,泛着微微的红晕。这道微红的光透过窗户照在一双正在摊饼的年迈老手上。
那双手上的的手皮有些微皱,星罗棋布的老人斑遍布整个手背,青筋微微爆出,使得这双老手显得颇有力量感。只见这双手迅速地将一个鸡蛋拿到锅边,手腕抖动一下后使鸡蛋在锅沿上发出了清脆的“啪”的一声,然后蛋液顺滑地落在了饼上,蛋壳被精准地扔进了后面的垃圾桶里。
随着视角向上的移动,在有些许油渍的衣服上浮现出一张慈祥的脸。她的左眼上有一个西瓜籽大小的棕色小包,上面有一些斑点,是一个她在许多年前做饭时被油溅出来喷到脸上受伤的痕迹,就像一个好厨子的勋章,代表了她所经历的岁月的淬炼。(节选)
朱塞佩 · 托纳多雷《海上钢琴师》
吴迪写下了对生活在附近的一位马路清洁工的观察:
凌晨四点,太阳慢慢升起。微弱的阳光斜斜地洒在柏油路上,照在摆动的扫帚上。
一双清洁工的手,紧紧握着扫帚。那是一双满是皱纹的,黝黑的老手。手背上青筋暴起,布满了老年斑。清洁工有一张和手一样黝黑消瘦的脸:脸颊微微泛红,眉毛又粗又黑,向上翘起。眼睛里有不少红血丝,看上去很疲惫,但仍然透露出一种自豪,满足感。也许,他是为这些被自己清扫了十几年,干净的柏油路而高兴吧。
清洁工面带微笑,静静低头看着路面,扫帚有节奏地一左一右扫着。地上金黄的落叶被扫得飞起来,又落回地上,最后被扫帚轻轻扫进了锈迹斑斑的簸箕里。
太阳已经越升越高,金灿灿的阳光把清洁工的身影包裹住,把清洁工和扫帚都镀上了一层金光,让他看起来颇有一种神圣感。这时候,陆续有人去上班了。他们走过清洁工身边,好像完全忽视了他。而清洁工依然缓缓地清扫,他笑着说:“我的活虽然又苦又脏,但是看见城市这么干净,我还是自豪又快乐!”清洁工的影子很长很长,似乎通向了那轮生机勃勃的朝阳。
在文字中加入“空镜头”,景和物承载情绪
思齐写到了一次小时候搬家的经历:
等一切东西都搬出家后,我再最后望了房间一眼。灯已经关了,房间的采光不好,斑驳的一点点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照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,随后这一点阳光迅速消逝了。虽然拿走的只是小物件,大家具还在原来的地方,但是那熟悉的感觉早已荡然无存。
小心翼翼地下了楼,我和爸爸妈妈钻进车里,因为东西很多,不仅是后备箱,前排后排的座椅地面上也堆满了东西,我艰难地蜷缩在后座上。爸爸发动了汽车,车缓慢地驶出小区,开上了陕西北路。透过杂物的缝隙,我看到那幢老房子迅速向后移动,并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不见。
住在那里的回忆依稀在脑中浮现,我的心中十分留恋和不舍,我真希望这一天不会到来,我依旧住在这件间老旧却温馨的房间里。
车驶上了高架,那幢老房子依旧还立在原地,烟囱里不时向外冒着白烟,发出“呜呜”的声音,似乎是在叹息。(节选)
小津安二郎《东京物语》
涵琳写到了去法国演出时,坐在在巴士上的一次感受:
太阳像圆圆的大火球。虽然已经接近晚上九点,但还是像下午一样。阳光照射着脸,就像是想要故意让我发脾气。
金灿灿的田野上,麦子摇摆着身子。大片的薰衣草衣着冷淡,把头也塞进了衣服里,像是在威胁天空,呈现出一种不协调。
倒时差实在是难受,我的身体不停地抗议,但是还是无法进入睡眠,只能将头搁在妈妈的膝上,不耐烦地扭动身子。伙伴们要么安静地坐在窗边看风景,要么就是已经睡着。我显得非常奇怪,异常,一点也不安静。
又过了一个多小时,车子还在开,飞快地开。阳光走过我的脸蛋,照在了灰色的小桌板上的小玩偶兔的脚上。太阳渐渐落下去,日落总算开始了。粉,橙,黄,金黄,红,这些颜色让天空变得美丽,仿佛想要把我迷惑住。
我们已经离开了麦田和薰衣草,来到了荒野上,像野马一样继续飞奔。突然,出现了一座房子,里面似乎没有人,破败不堪,我感觉幽灵随时都会来。(节选)
以“声音”作为转场,用听觉唤醒视觉
嘉怡回忆起了自己曾经和一家面馆的故事:
用勺子舀起面汤,再提起被架在碗沿的筷子,伸进碗中夹起一撮面,放在已盛满面汤的勺子里。
若有时面条不甚听话,或若是有时面条太长从勺中滑落下来,砸在碗里溅起面汤,便可以再将面条放进勺子中时转两圈,让它像堆塔一般在勺子中呈螺旋状,面条这样就踏踏实实的了。
最后将整个勺子塞入嘴中,用嘴唇用力一吸。这声音,迅猛,有力,是由高流速的空气与面条碰撞所产生的。我只要一听到这声音,便会馋涎欲滴,想象着一个人撅着嘴吸溜面的画面。面吃毕,捧起碗将面汤全部倒进肚子里,这碗面才能算是真正吃完了。
把筷子在木制桌面上一放,发出一声脆响,再把勺子往碗里一丢,钢铁与瓷器碰撞,回荡的余音久久难息,既有僧侣们在寺院中敲钟时的清静寂寥,也不乏三轮车铃铛的人间烟火气。
“老板,结账!”有了这声包含着满足、幸福和感激的叫唤,才算是做事做全套。(节选)
期待,在8月份,和更多的孩子在“电影美学与写作”的工作坊中相遇!
电影美学与写作
电影迷们,让我们一起探索镜头语言背后的世界。
适合年龄
11-13岁
工作坊内容
这是一个通过分析电影的镜头语言,帮助孩子们从电影欣赏的角度打开创意写作思路的工作坊。从电影拍摄中的重要技巧出发,以多媒体的形式,与孩子们讨论电影史上的经典影像片段,并与之共读相关的导演创作笔记与电影评论。在相应的写作训练中,孩子能够借由影像发现生活的复杂性。
工作坊亮点
1、通过赏析镜头语言背后的人物、人际与情感,将电影与孩子自身的生活及附近的社会连接,使孩子能更广泛地挖掘现实中的写作主题。
2、解析景别、构图、声音、光线等电影中的重要拍摄手法,帮助孩子在写作中更好地调动细节观察、画面感描写等能力。
3、在经典影像片段的赏析中,结识小津安二郎、韦斯·安德森等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,并为有余力的孩子提供相关主题片单。
工作坊时间
共1周,5次,12.5小时
线下工作坊
8.8-8.12 16:00-18:30
线上工作坊
8.15-8.19,13:00-15:30
工作坊导师
春钰
报名方式
如果您是我们的老会员可咨询自己的阅读导师。
如果您是我们的新朋友,请扫描二维码,添加小中老师咨询。
推荐阅读
秋季工作坊已开放招募
还有少量余位
如果您是我们的新朋友,欢迎扫码预约咨询。